巴哈马攻略搜狐自环游世界哥伦布

※发布时间:2015-4-16 10:24:1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4月10日,歌诗达大西洋号彻底告别了亚速尔群岛,继续在的大西洋上向西行驶。为了追回在地中海耽搁的一天时间,船长开足马力狂奔,剧烈的颠簸把我从昨天的童话梦中摇醒,重新回到现实世界。在朝阳的下,大西洋上泛着一层银色的。这片海域仅仅在500多年前还没有任何一艘人类船只曾经到达过,或者更准确地说,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看到这片大海后还能活着回来。

  第一个做到这一点的是一个名叫哥伦布的热那亚人。1492年8月2日,哥伦布率领3艘100吨级的卡拉维尔型帆船从欧洲出发向西驶去,并于10月中旬登上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人类历史从这一天起一分为二,之前的叫做前哥伦布时期,之后的叫做后哥伦布时期。

  如此牛逼的人物,一定是个特别优秀的天才吧?错!哥伦布本人就是个,而且还是个粗心大意的。

  要想正确地理解这个人和他所做的事情,必须首先回答3个问题:第一,他为什么要远航?是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吗?答案正相反,他是为了钱。

  事情要从另一个意大利人说起。前面讲过,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趁着蒙古人统一欧亚的短暂机会去中国旅行,回去后写了本《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掀起了东方热。其实波罗老师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尚有疑问,比如他居然对中国人最爱喝的饮料(茶叶)只字未提,让人怀疑他对中国的描述有可能只是来自道听途说而已,但他是个非常出色的家,这本《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无数欧洲冒险家对于东方财富的渴望,哥伦布就是其中之一。

  哥伦布曾经先后4次航行到美洲,每次远航他都随身携带着一本《马可?波罗行纪》。据说这本书在哥伦布死后便一直保存在的博物馆里,书的空白页上写满了批注,表明他对波罗老师提到的胡椒、肉桂和丁香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非常关注。他还对书中出现黄金的地方做了特别标注,恰好波罗老师在书中花了很多笔墨描写了中国东面一个叫做日本的岛国,说那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天堂,这一点给哥伦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二,为什么是哥伦布,而不是葡萄牙水手最先发现了美洲?难道是因为哥伦布的航海技术比葡萄牙人高明吗?答案正相反,哥伦布之所以运气那么好,正是因为他笨。

  前文说过,欧洲的航海传统是从地中海开始的。15世纪初期欧洲最好的航海家大都来自意大利,因为意大利商人利用自己优越的地理担当起了西欧和阿拉伯商人之间的桥梁。来自东方的香料先由阿拉伯水手运到中东地区,再由陆转运至地中海,交给早已等在那里的意大利商人,由他们驾船横跨地中海,运往西欧销售。正是因为中间商太多,欧洲的香料价格才会那么贵。

  葡萄牙人自认为无法和意大利人竞争,这才决定另辟蹊径,去开拓西非市场。为了培养葡萄牙水手,航海家亨利王子建立了一所专门的航海学校,学生们虚心向意大利人学习航海技术,的大西洋又给了他们很多的机会,于是到15世纪中期时葡萄牙水手已经是全欧洲水平最高的了,意大利和阿拉伯水手反而退居其次,只能算是二流水手了。

  和这些科班出身的职业水手相比,哥伦布只能算是个业余的三流水手,他连一些很基本的航海知识都没有掌握。

  我曾经在当年的《读者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哥伦布之所以敢于向西航行,是因为他地球是圆的。这个说法本意是好的,但却与事实不符。当时欧洲人早已知道地球是圆的,而且已经算出了地球的大小。葡萄牙人早就算过向西航行抵达印度的距离,得出的结论是至少需要在海上不间断地航行3年,凭借当时的航海技术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哥伦布也算过,但因为他掌握的航海知识不准确,得出了一系列错误的结论。比如他过分相信马可?波罗的叙述,把欧亚的东西距离想的太大,又把日本和中国的距离想得太远,因此他认为向西走的话即使到不了印度,最起码也可以先到日本。更搞笑的是,他参考了阿拉伯水手绘制的航线图,却居然不知道阿拉伯人所用的距离单位要比欧洲人用的长!因此,按照他的错误计算,从西班牙出发一向西走,只需航行2700英里(4000多公里)就可以到达遍地黄金的日本了,而实际上这个距离是13000英里,远不是一艘不到25米长的卡拉维尔帆船所能完成的航行。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葡萄牙那些职业航海家们的水平高,这才选择了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而哥伦布水平太差,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航线。

  写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亚速尔群岛。哥伦布只在第一次美洲之行返航的途中在亚速尔群岛停了一下而已,这个群岛貌似没那么重要,但实际上亚速尔群岛的发现对于哥伦布而言意义重大,因为这里距离欧洲相当远,哥伦布因此而相信一上还会遇到很多像这样的小岛,既可以为船只提供补给,又可以为西班牙开拓新的疆土。他与西班牙国王签订的协议中就明确写着:哥伦布将要率领一支探险队去发现和获取大洋中的岛屿与。可惜事实还是与他想象的不一样,大西洋上并没有太多值得开发的岛屿,即使有的话他也几乎不可能发现它们,更别说依靠它们提供补给了。

  那么,难道说哥伦布是个胆大心细的帅才么?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哥伦布本人的航海技术相当差,对于远航的准备也很不充分,他居然不会使用海上定位仪,甚至在陆地上都无法确定自己的。比如他到达古巴时测出的纬度是北纬42,但这个纬度比纽约还要北了。这就是为什么哥伦布虽然发现了新,但他本人直到1506年去世时仍然自己到达的是印度,“印第安人”这个错误的称谓也因为哥伦布的糊涂而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既然哥伦布既不是一个的,又不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将才,我们就必须回答第三个问题:后人应该向哥伦布学习什么?学习他的草率鲁莽?成性?还是不学无术?却又固执己见?

  有人认为,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哥伦布,他毕竟是最先发现美洲的人,所以他身上一定有某种值得后人学习的东西。说这话的人忘了还有“运气”这回事,而运气是没的。你想想,美洲的存在完全是一种巧合,旧世界中找不到任何美洲存在的,如果没有这块的话,旧世界的一切都会照常发生,哥伦布还是会率领3艘帆船一向西驶去,只是结果变了,哥伦布早就死好几回了,后人也不会知道世界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历史书上将只有“葡萄牙人发现新航道,从此称霸亚洲”这样的故事,没西班牙什么事儿。

  换句话说,哥伦布所拥有的几乎所有的品质对于他本人而言都是毒药,绝大部分具备这些品质的人都死的很惨,哥伦布只是其中很少几位运气超好的人而已。

  所以说,作为个体,任何人都不要学习哥伦布,学了肯定倒霉。

  但是,如果从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角度考虑,哥伦布的意义就显出来了。15世纪的欧洲普遍存在一种敢于冒险的,当时的社会给这些冒险家提供了很多机会,因此欧洲出现了很多胆大妄为的亡命徒。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失败了,但只要有一个成功,后果就是性的。

  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都是事先无法预测的,任何过于具体的经验教训对于前人而言都是马后炮,毫无用处。唯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教训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必须创造一种宽松的,鼓励各种创新,哪怕听上去极为不靠谱,都应该有人去尝试一下。

  写到这里,不能不提出一个肯定萦绕在很多中国里的疑问:为什么郑和没有发现美洲?要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将近100年,郑和宝船的排水量是哥伦布船队的旗舰“圣玛利亚号”的100倍,两者的差距肯定不是技术上的,必须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有人说原因在于郑和是去宣誓主权的,哥伦布却是去殖民的,但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过于具体的经验教训”,属于典型的马后炮。先不说“殖民”和“宣誓主权”谁好谁坏,哥伦布可不光是去殖民的,他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教,不见得比宣誓主权有多光彩。

  美国学者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对这件事做过一个更深刻的总结。他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是一个上统一的大帝国,一切都听一个人的,他的任何决定都不能被挑战,也不可能被逆转。当下一任明朝不喜欢郑和,并停止远征时,便没有任何中国人有能力去挑战这个决定,因此也就没机会证明这个决定是错的。

  相比之下,欧洲一直处于的状态,14世纪时欧洲一共有1000多个小国,到公元1500年时欧洲仍然有小国500余个,哥伦布只要在这几百个王公贵族中一个来支持他的事业就可以了。事实上,当哥伦布有了西行的想法后第一个求助的人是葡萄牙国王,后者了他。于是他又去求助于一位公爵和一位伯爵,两人又都了他。之后他才去求助西班牙国王,第一次仍然没有成功,直到他第二次去请求资助,这才终于获得了后者的首肯。

  换句话说,像哥伦布这样的冒险家只有在欧洲那种多元化的里才会出现。如果当时的欧洲如中国明朝一样是个统一的国家,当第一个葡萄牙他时,他就已经没有机会了。

  这才是中国和欧洲最根本的差别。在欧洲的制度下,即使哥伦布失败了(非常可能),也会有另外一个人做出另外一件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从而改变欧洲的命运。而在中国,只要想不到的事情就一定不会有人去做,这样的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有可能依靠团结而取得暂时的优势,但从长远来看必定落后于前者。

文章来源于http://www.daosimt4.com/MT4平台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