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人文经济大卫·波特做客新人文畅谈讽喻与文学

※发布时间:2015-5-12 10:12:4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新闻网4月29日电(通讯员熊文苑)4月23日下午,由大学外文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联合举办的“新人文世界文学与文化专场系列”第五场在旧经管报告厅举行。美国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大卫·波特教授(David Porter)作了题为《讽喻与文学》(Global Satire)的。

  以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方式层层递进。欧美人文学界对于20世纪以前全球历史的研究大多采用一种对比模式(contrastive model),以之有,如启蒙运动、现代化、工业等,来对比东方之无,从而得出优于东方的结论。但此种研究模式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东的对比研究应不仅着眼于两者的区别,更应看到两者的共性,对此波特教授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类比模式(analogical model),目的在于从两种或多种异质文化中提出并利用有效的类比从而开拓视角并推进研究。

  以中国和英国的早期现代小说为例,16世纪至19世纪的中国和欧洲都有城市化、商业化和社会流动性等早期现代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当时的小说中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来: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于1742年写于英国的《约瑟夫·安德鲁斯》(Joseph Andrews)和吴敬梓于1749年写于中国的《儒林外史》都一方面了当时社会中普遍的和,另一方面表达了少数文人士大夫对于人性本真的守护。

  最后,波特教授还提出了他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的一些,如不仅要分析具体文学作品,还要注重文流,以及应该避免文化本质论(cultural essentialism)为比较而比较、影响和接受的单一思维模式 。

  来自各院系的同学和老师认真听取并提出问题,波特教授一一做出详细解答,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现场。

  本次由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她简要回顾了《大学新人文》的发展历程,通过组织紧扣时代和社会发展脉搏的系列,《新人文》在创办以来的10年中, 广邀知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背景出发,向广大同学表达和分享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人文、科学、艺术、文化和等问题的锐意观察和深入思考, 从而赋予人文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颜海平教授对本次进行了点评,她认为波特教授是一位善于超越自身局限和已有知识范畴的人文学者,他不跟着既定阐释走,能不断提出并界定新问题,这使他能够在对人文研究中最根本的差异性与相似性、物质性与文化性的辩证探索中不断前行,这对同学们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 “新人文:世界文学与文化专场系列”从2014年11月开始举办,是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外文系联合举办的“世界人文研讨课”Seminars in Global Humanities) 的延伸与扩展,旨在提升大学人文类的国际水平,扩大国际参与,提高国际影响,长期举办。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编辑:蕾蕾

  新闻网4月29日电(通讯员熊文苑)4月23日下午,由大学外文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联合举办的“新人文世界文学与文化专场系列”第五场在旧经管报告厅举行。美国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大卫·波特教授(David Porter)作了题为《讽喻与文学》(Global Satire)的。

  以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方式层层递进。欧美人文学界对于20世纪以前全球历史的研究大多采用一种对比模式(contrastive model),以之有,如启蒙运动、现代化、工业等,来对比东方之无,从而得出优于东方的结论。但此种研究模式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东的对比研究应不仅着眼于两者的区别,更应看到两者的共性,对此波特教授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类比模式(analogical model),目的在于从两种或多种异质文化中提出并利用有效的类比从而开拓视角并推进研究。

  以中国和英国的早期现代小说为例,16世纪至19世纪的中国和欧洲都有城市化、商业化和社会流动性等早期现代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当时的小说中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来: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于1742年写于英国的《约瑟夫·安德鲁斯》(Joseph Andrews)和吴敬梓于1749年写于中国的《儒林外史》都一方面了当时社会中普遍的和,另一方面表达了少数文人士大夫对于人性本真的守护。

  最后,波特教授还提出了他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的一些,如不仅要分析具体文学作品,还要注重文流,以及应该避免文化本质论(cultural essentialism)为比较而比较、影响和接受的单一思维模式 。

  来自各院系的同学和老师认真听取并提出问题,波特教授一一做出详细解答,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现场。

  本次由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她简要回顾了《大学新人文》的发展历程,通过组织紧扣时代和社会发展脉搏的系列,《新人文》在创办以来的10年中, 广邀知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背景出发,向广大同学表达和分享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人文、科学、艺术、文化和等问题的锐意观察和深入思考, 从而赋予人文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颜海平教授对本次进行了点评,她认为波特教授是一位善于超越自身局限和已有知识范畴的人文学者,他不跟着既定阐释走,能不断提出并界定新问题,这使他能够在对人文研究中最根本的差异性与相似性、物质性与文化性的辩证探索中不断前行,这对同学们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 “新人文:世界文学与文化专场系列”从2014年11月开始举办,是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外文系联合举办的“世界人文研讨课”Seminars in Global Humanities) 的延伸与扩展,旨在提升大学人文类的国际水平,扩大国际参与,提高国际影响,长期举办。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编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