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6年不间断的田野调查,发现我国33个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传统,不仅首次摸清了中国多民族剪纸分布的“家底”,并以不同民族具体村庄的生活形态,呈现出“活态文化”视野下的剪纸传统……日前,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结项《村寨里的纸文明》(首卷)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1月23日,该书发布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举行。
八卷本《村寨里的纸文明》共计100多万字,近万幅图,是“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2009-2012年)》的结项,项目主持人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原主任乔晓光。目前,其余七卷已完成排版工作,正在进行最后的校对,计划于2018年上半年出版完成。
乔晓光介绍,中央美院非遗中心自2001年起为中国剪纸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了苗族、满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具有剪纸艺术传统,并发掘了代表传承人,此后,中央美院非遗中心通过教学拓展了鄂温克、水族、白族的专题研究。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2009-2012)》正式立项,项目组陆续发现回族、土族、壮族、蒙古族、鄂伦春等18个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剪纸艺术传统。结项后,项目组的田野调查工作并未结束,又陆续补充了拉祜族、布朗族、毛南族、藏族等民族的田野调查。
“我们以村社活态文化研究为主要方法,每个民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展开田野调查,16年中,通过不间断的田野调查现我国33个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传统,这一研究让我们首次摸清了中国少数民族剪纸分布的整体形态。”乔晓光说。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说:“这部书通过田野调查,把植根于中国广袤大地、植根于生活当中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系统完整地收集起来,充分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同时这一研究也为中国艺术走出去,丰富世界艺术的宝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向云驹说:“33个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传统所蕴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统一性和民族个性,让我们震撼,充分展示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多元特点,这常了不起的贡献。”
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认为,民间艺术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这也是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几个纹样、符号,而是背后更深的文化内涵。“乔晓光老师带领团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深入到民间,体现了他作为学者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责任感、感,通过这样的制作一定会让中国的民间艺术以更有生命力的状态存活下去,能在今天信息社会里生根、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