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风光人文摄影师姚璐专访

※发布时间:2017-11-23 9:50:1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我一直很羡慕一种人,她们有勇气逃离桎梏的日常,无畏蜚语与家长里短,无垠远方,探索内心世界。姚璐就是这样的女孩,名牌大学?高薪工作?铁饭碗?她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留恋,背起双肩包拿起相机,她成了一名背包客,靠贩卖自己的明信片赚旅费。

  姚璐:我不喜欢那样的生活,又为什么要继续呢?我虽然不知道自己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样,但我知道我不喜欢当时的生活。如果一直在那样的里,人生只会越来越不开心。所以一时冲动,就辞职了。其实当时并没有打算一直走下去,只是想先辞职出去看看,后来就一发不可。

  姚璐: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吧。其实大学时就拍过人像,开始旅行后我发现自己更喜欢拍风景,所以就把旅行和摄影结合起来了。

  姚璐:是的呢,从起初拍一些很普通的到此一游照,到后来认真拍风光和人文,旅行给了我足够多进入摄影的机会。自2012年8月到现在,我每年按快门的都超过了一半,相机都变成了战斗成色,都是磨破磕破的痕迹,镜头也被我摔了不知道多少次。

  姚璐:在摄影上我有挺多原则的,大致有几点:一,出去都带足装备,比如三脚架、滤镜、镜头,哪怕一张照片也不拍也要带着。因为你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有个场景需要这些器材;二,我觉得摄影应该是孤独的,不需要扎堆去一个机位按快门;三,除了一些著名的拍摄机位之外,要自己爬山或者看地形图、扎营去找一些独到的机位。摄影不是复制,不是去拍一张所有人拍出来都一样的作品,而是应该有自己的探索在里面。

  姚璐:例如去九寨沟,为了拍雪景,我在沟口住了两个星期观察天气,终于等到了鹅毛大雪,拍到了箭竹海的晨曦;去羊卓雍措,大多数人都是过时停车拍照,但我背着帐篷找了个山顶扎了2天营,拍到了羊湖全景的火烧云。我相信只有这样收获的照片才能有很高的辨识度,这些照片凝聚了我对摄影的探索——拍出独一无二的照片。

  姚璐:对的。有时候为了一张照片可能要做很久的功课,而且大部分时候是失败的,比如找到个好地方,天气却不给力。

  姚璐:会的,我以前拍风光,基本线都是按照摄影需求设计的。什么季节去哪里拍,都是精心计划的。比如2015年,我去了四次新疆,分别拍摄了3月南疆杏花、4月的伊犁杏花沟、6月喀拉峻紫色报春花和赛里木湖金、7月昭苏油菜花和紫苏花、10月南疆胡杨林和秋景、11月喀那斯禾木雪景。旅行和摄影对我来说已经分不开啦,景色漂亮的地方就是我想去的地方,去了就要拍照片。

  姚璐:对的,我对旅行和摄影都有很强的感情和期待。如果是去一个我想象中很好的地方,我会兴奋得一晚上睡不着,当我架着三脚架等到很好的光线时,会特别特别满足。为了一张照片翻山越岭吃苦耐劳我都不在乎,只要拍到就会觉得什么都是值得的。其实徒步、扎营、等待对我来说都是很日常的事,可能在别人眼中是很辛苦的,但对我来说,只要有了满意的作品,这些艰苦的过程都不怎么重要。

  姚璐:一开始我会很失落。早期经济状况也不好,无谓的等待和远途的花费,如果最终不能为作品,就会让我觉得又白白浪费了好多钱。后来这种经历多了,也就习惯了。对于风光摄影师来说,一个月不出一张片都是很正常的。风光摄影不是一个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东西,一半的努力在自己,一半的机遇在天气,这大概也是风光摄影最精彩的地方——永远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有一次我在九寨沟沟口,住了两星期都没等到下雪,我当时很很失落。最后一天,我都买好了离开的车票,晚上却意外飘起了鹅毛大雪,那晚我一个人在宾馆里,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拍风光就像充满挑战的人生一样,既然能承受得起很大的惊喜,也就要承受得起很强的失落,选择了冒险,那就要承担一切的结果。

  姚璐: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我觉得摄影的内涵就是快乐,不需要一味的追求特别惊艳的作品,享受过程中的快乐就足够了。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风光摄影的内涵就是“美”,为了美,可能需要翻山越岭,需要等日出日落星空,需要扎营徒步,需要强大的后期能力。做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呈现出被 “美”震撼到的感受。就像音乐一样,用一种有限的载体,传达富有想象力的、无限的内心感受。

  姚璐:是的。当我在拍摄一个画面的时候,我看到的不仅是那个场景,还有之前所有查找资料、等待后的喜悦,那一刻的感受其实是附加在之前的经历之上的,但如果只是手机随便按一下快门,因为劣质的画面和很差的宽容度,观众是体会不到我那一刻的兴奋的。所以需要用好的器材以及后期技术去最大限度还原那个场景,也算是还原那一刻我的内心感受吧。

  姚璐:技术上的东西是最基本的,风光摄影不同于其他领域的一点在于,它有个“普世标准”,如果你过爆或者欠爆,那这张图肯定是不合格的。但一张好照片肯定不仅是因为正确、参数设置恰当。风光摄影最重要的在于还原摄影师看到那个场景时的感受。图像是平面的、画幅是有限的,现代相机技术还远远达不到人眼的水准,所以就会经常有人说“拍下的远不如看到的”。但对于风光摄影师来说,可以用各种前期、后期技术以及自己对于风景的理解,还原出看到景色时的震撼心情。另一方面,还是和刚刚说到的一样,我觉得好作品必须是独一无二的。

  姚璐:阅读对于任何事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一方面它可以帮忙打发等待的时间,因为我经常在没信号、没电的地方扎营等待,除了阅读也干不了别的事。另一方面,阅读也帮助自己不断思考旅行和摄影,而不是跟风地和一群摄影师找大众机位。但阅读的具体作用很难去定义,读书是贯穿在整个人生中的。我不敢说我读了很多很多书,但至少我大致了解我感兴趣的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教。

  姚璐:在拍摄了四年风光,并且出了书之后,我觉得我的过去被清零了。写书是一个集中输出的过程,输出完了,我就觉得过去的就都过去了,自己还可以做很多不一样的事。只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看到更广大的世界。就像我五年前辞职出发一样,从零开始,最终完成目标,这种体验非常美妙,让我知道我还可以做很多事。

  姚璐:风光是孤独的,但人文是不能孤独的。我不是拿着相机去外国扫街,而是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当地人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想法,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

  姚璐:刚开始会很难啦。过去对我来说,找机位拍风光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且照片也能在网上获得很好的分享和,这个模式几乎已经成为了我的舒适区。但去拍摄和采访人文,我完全没有任何经验,也不知道要怎么起步。但硬着头皮去找当地人聊天,和她们一起生活,一起聊文化差异时,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发现原来这件事我也可以做得到。

  姚璐:对,更像是课题研究。其实我在国外遇到过不少欧洲年轻人,他们在间隔年就去中东做课题研究,他们的旅行不仅是吃好吃的看好看的,很多年轻人带着调卷去做项目,不是为了作业也不是考试,只是自己感兴趣。我觉得这样非常好,对世界保有自己的好奇心。我也会给自己的旅行设置一些主题和议题,然后去走访拍摄,相当于在做记者吧。

  姚璐:我自己也是在出发前权衡了很久,如果去东南亚或者欧洲、日本,会有更多赚钱的机会,自己也会更舒适,但我最终还是痛下血本决定去中东。对我来说,中东毫无疑问是世界上少有的既拥有古老历史、渊源文明,如今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迷人土地。例如东南亚,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个国家的体验,但在中东,走得越远,了解得越多,就会发现很多国家的文化风俗都是互相有关系的,研究起来特别有意思。我的课题主要就是“中东人民对伊斯兰教的看法”和“中东女性的现状”。

  姚璐:第一个去的国家是伊朗。伊朗给了我很大的冲击,跟印象里极尽落后和封建的国家完全不一样,我与许多伊朗中产阶级知识聊天,才知道波斯人民其实常西化、思想非常的民族。

  关于知识方面的收获非常大,也修正了自己对于中东的刻板印象,其实除了叙利亚和伊拉克南部之外,大部分地方都挺安全的。女性虽然生活极尽,但伊朗、土耳其的女性思想也相对来说更,而以色列的女权状况无异于最发达的国家。

  姚璐:我会根据自己对当地的理解选择拍摄对象。起初在伊朗,我常拍穿着黑袍的女人,但随着深入走访,我更愿意拍那些带着五彩头巾、化着浓妆的年轻女孩,因为那才是当代伊朗以及未来的趋势。人文摄影是个很主观的东西,呈现的世界一定是摄影师所理解的世界,所以我会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理解去选择拍摄的群体。

  她影像:从去自然为主导的地方,到人为主导的地方,从风光到人文,你觉得,两者各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姚璐:风光的魅力在于外在的、直观的视觉冲击力,我以前经常站在山河,被得不行。人文的魅力更内在化,让我了解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或相同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风光让人了解外界,人文让人了解人类文明吧。

  姚璐:未来我会继续研究中东,有些地方还会再去一次,并将经历写成一本书,把这些年对中东的理解和拍摄的人文片再集中输出一次。然后我想带上全套户外装备,认真地去北欧拍摄风光。套用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在《当我们旅行》中写的:“背包客可能不会永远当背包客,但他们却很可能终其一生都是旅行者。”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还会用这种在看来特别辛苦的方式继续旅行,但旅行和摄影的魅力对我来说依然很大,我依然有很多很多想去的地方、想拍的东西。

  姚璐:我前一阵子试用了EOS 5D Mark IV,实在太好用了!去朝鲜拍摄,它的快速对焦帮了我大忙。所以回来后就购买了一台。镜头的线mm焦段接近与人的视角,是拍摄人文非常好的镜头。

  姚璐:小习惯特别多。例如到哪都要地背着三脚架,拍日出日落总是习惯提前一小时到。如果在室内拍摄,出来后第一时间会调参数,以免忘记调低ISO导致在户外拍摄时过曝。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你就60秒!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