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分论坛第三、四场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在主持人宣布第一次讨论结束,进入茶歇时间时,会场上发生了有趣的一幕:十多位学者自发聚集起来,就讨论时段的一些问题继续进行探讨。一位参与其中的学者告诉记者,“二十分钟的讨论时间并不足够把刚才的问题讨论清楚。”
在第一个时间段中,共有五位学者就大学的社会责任、传媒与教育的关系、大学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做了主题发言。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施春风的发言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现代世界的主要大学多数为模式,这种模式以自然科学研究为主要发展导向,对文化问题关注不够。现代大学发展应当既注重科学发展,又注重文化传承。
随后的讨论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在主持人宣布讨论时段正式开始后,超过十位学者同时举手要求发言,二十分钟的讨论时间内总共容纳了十二位学者的声音。几番问答后,学者们的语速明显加快了许多,讨论进入最后几分钟后,一位学者甚至不等会场志愿者递过话筒,就主动起身走了几步从刚刚发言结束的学者手中拿过话筒进行发言。
一位菲律宾学者率先提问,他表达了对施春风观点的困惑:在现实中,传承文化与满足社会需求两方面很难保持平衡,现代大学的很多资源都来自于社会,而许多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并无法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文化传承的工作如何顺利进行?
这位学者的观点随即引起了多位学者的共鸣。康奈尔大学校长David J. Skorton对菲律宾学者的看法表示认同,并对施春风的发言作出了回应。他承认施春风所提到的模式的大学以自然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现状,但强调这并非主观意愿,而是由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确实难以得到有效的认同与支持。他认为,这个问题在目前阶段还很难有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
大学校长Simon Marginson则认为,许多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不能够产生即时效应,因此无法得到和的理解。但在某些具体学校的具体学科这种问题并不明显,这是由于这些学科的负责人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在对于人文社科的理解程度无法得到快速显著提升的现状下,提高交流能力有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东京大学副校长Asashima Makoto对Simon Marginson进一步做了补充。他谈到,加强与的交流固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有许多困难。他特别指出,在当代社会,大学与传媒正在并有可能长期保持紧张关系,这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在讨论进入一种略显沉郁的气氛后,大学教授Thomas K.J Wilhelmsson最后一个发言。他认为人文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更多的机会与和传媒进行接触,更多的接触机会意味着更大的获得理解和支持的可能性。尽管现状不够理想,但既然问题获得改善的基础存在,就没有必要对前景过分悲观。
讨论时间结束后,许多学者仍然感到意犹未尽,他们自发聚集起来,就刚刚谈论的话题继续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成为了论坛进程中有趣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