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程序
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之一,人们对此都极为重视,向有“小登科”之称。青岛地区的婚礼风俗与山东其他地区大体相同。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 ,要经过说媒 、相亲 、订婚、送日子、娶亲等多道程序。
说媒、订婚
说媒也叫保媒 ,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缔结婚姻关系。媒人可以是亲友、熟人,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他们按照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家境相当等基本条件,往返男女两家从中说合,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当然,现在在恋爱的大下,这种习俗已经越来越少。双方没有条件成熟后,就会订婚。
送彩礼
这一环节其实很关键,在现在看来也是。订婚之后,男方就要向女方送彩礼,富家送金银首饰、绸缎衣料和钱财,一般人家送布料,称“送衣裳面”。习俗演变,现在,订婚当天,新郎要带的聘礼有订婚戒指等首饰、礼金,两条红腰带、两个红包袱、衣服至少两套(要有棉袄,俗话说婆婆的袄传到老)、小六样(6斤肉、6条鱼、6瓶酒、6盒点心、6盒糖、6扎粉丝,寓意长远),女方家要给男方准备一双新鞋(叫丈人鞋)。不只是男方给女方送,女方也得陪送嫁妆。俗话说“闺女出满屋空,儿娶媳妇满堂红”。
接亲娶亲
娶亲是婚礼中最繁琐、最热闹的一个环节。过去,青岛地区在迎亲方式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前去女家迎接新娘,俗称“亲迎”,也叫“迎亲”,多为小康以上人家采用;二是新郎先坐轿,由轿夫抬着走十几步,叫“压压轿”。再由新郎的弟兄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在家等候,俗称“等亲”或“接亲”,仪式简单,一般人家常用;第三种是男家不再派人前去女家迎接新娘,而是由女家叔伯与兄弟等人将新娘送来,俗称“送亲”“发亲”。结婚之日,新郎多穿长袍马褂,十字花交叉佩戴大红绸子,头戴礼帽,帽子上插着红色的宫花。新娘多穿红衣,外罩蟒袍,腰系玉带,头戴凤冠,脚穿套鞋”。新娘离家时两脚不能粘土,让兄弟抱着上轿。轿里放一个包有脸盆和镜子的包袱(意为“包福”)。花轿起轿时,新娘的母亲或嫂子还要把一瓢水泼向门外 ,意思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其中蕴含着母女怜惜之情。
如今没有轿子,但还有一些习俗:新郎从家出发要准备6盘东西:苹果、橘子、花生、大枣、点心、烟,出发后新郎家要贴喜字。新娘出发前则要带走6样东西:盆中放枣、花生、桂圆、栗子、红筷子、宽心面。新郎到新娘家经过重重后,要和新娘吃“滚蛋饺”,一般盛6个,吃4个留下2个,留个想头,表示还回来。
拜堂成亲
新娘下轿后,由两个伴娘搀扶进院与新郎同拜天地,这种场景相信大家在影视剧中没少见,由礼司唱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然后新郎用一块红绸牵新娘入洞房。洞房中新郎用秤杆将新娘盖头挑下,二人同饮交杯酒,也叫同心酒,至此夫妻关系就算正式成立了。而现在一般都会在新房单元门口舞狮子等,进入婚房后不久,就要直奔酒店。婚后三天,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叫“回门”。胶州等地是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到女家认亲,第三天返回男家,第六天新娘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亲,第女方接新娘回家,叫做“叫二,还三,住九”,以后按正常亲戚。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