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南美秘境之旅 从马丘比丘到利马街头

※发布时间:2017-6-19 12:39:5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秘鲁是一个拥有多种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国度。作为古印加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绝对是南美洲的亮点之一。

  人们对于秘鲁最初的印象:充满神秘,又让人无限渴望。多样性的自然、亚马逊河丛林、安底斯高原印加遗迹及世界最高的的的喀喀湖,使秘鲁极具观光价值。

  朗朗蓝天下,一只孤鹰振翅高飞,遨游在温暖的气流里,翼尾的羽毛仿佛一根根张开的指头。从它的视线看来,周遭的田地看起来肯定就像一片杂乱的淡绿、淡黄与淡褐色补丁。平原与台地上是一块块种植着玉米、豆子、马铃薯与藜麦的小片田地,直往深邃的谷地里绵延,下方就是奔流的乌鲁班巴河(Urubamba River)。

  往东边看过去,地景就像旱地拔葱似的,突然变成雄伟的安第斯山高峰,宛如地平在线的一堵高墙。这里就是圣谷,古代印加帝国的粮仓,迄今仍是秘鲁的农业重镇。一片灰白的马拉斯村 (Maras)是这个区域的核心地带,但主要产物却是盐。山腰陡坡上的一个个浅浅水池往泻,池子的水源是一道来自地底的带盐喷泉,泉水干掉后,在阳光下形成一片片雪花。

  在印加帝国的克丘亚语里面,“马丘比丘”是指“年代久远的山脉”。眼前伸展开来的,是迷宫般的石头古城遗迹,原有的、房舍与工厂都没屋顶,看来凌乱不堪。古城坐落在一个高耸的山脊上,两侧都是被绿草覆盖的梯田状山坡地,地势骤降,往下几百米处就是山谷底部。高耸在古城后方的是瓦讷比丘山(Wayna Picchu),圆圆的山头被绿叶覆盖住,被缕缕白云包围。

  突然间,日出将山峰映照得四射,金色光线缓缓移动,旅客们将这奇景尽收眼底。经过几十年的考古研究与工艺品分析,才知道马丘比丘是个曾有至少500个人居住的印加古城,居民于16世纪中叶弃城而去。为什么会在这偏远的高处建城?居民为何要在建城后约100年就弃城而去?不少人曾提出理论试图解释,但没有人能确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很难在雨林里享受完全沉寂的时刻。日光下,鸟鸣缭绕宛如合唱:身长近1米、颜色鲜艳的金刚鹦鹉从头上成双成对地飞过去,发出尖锐的嘎嘎声响;附近一只巨嘴鸟的叫声好似口哨;黄褐色拟椋鸟在绿叶茂盛的栖息处摇摇晃晃。到了夜里,两栖动物的低沉喉音传来,远方不时响起蜘蛛猴的尖锐叫声,清澈的星空下,百万只蝉的嗡嗡鸣响,宛如背景音乐。

  马努学习中心(Manu Learning Centre)是个处处长着青苔、虫子遍布的地方,每个地方显然都能反映出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有多惊人──此地是面积达18130平方公里的生物圈保育区(Biosphere Reserve)的一部分,位于亚马逊盆地的西南角。中心的几间棕榈叶屋顶小木屋整齐地聚在一起,可供人投宿。周遭的密林宛然一道厚厚的绿墙,到处都有绒毛猴、南美貘以及大蟒蛇在活动着。

  的的喀喀湖是南美第一大湖,湖面往东边的玻利维亚延伸约80公里宽,是住在秘鲁这一边的乌鲁族人。乌鲁族的传统可以回溯到印加帝国成立以前,她们的先人离开陆地,用生长在湖水里,一种叫塔塔拉的芦苇来建造漂岛,并住在。那些人造岛面积最大有1/4公顷,厚度约4米。只见湖面上漂浮着五十几个岛屿,宛如星罗棋布。

  这是一千多位乌鲁族人的家。她们的小屋几乎都是完全以灯心草为建材,不过一个个山形屋顶上都装着太阳能发电板,总计几十片,在炙阳的照射下闪耀着。一阵阵缓慢而刺耳的机器低鸣声随着微风传来。当地一个只有岁的女孩身穿荧光粉红罩衫,搭着小船,熟练地在一个个小岛间穿梭,经过一艘艘用芦苇材质制成,船艏昂扬着美洲狮头像的传统金大艇。

  清晨5点,破晓前的蓝色天光冷冷地洒在寂静的利马街头。尽管这会儿时间还早,城南市郊凯旋玛丽亚镇(Villa Maria del Triunfo)的渔市(Terminal Pesquero)里,已经是一片喧嚣与热闹了。装满渔获的大塑料箱被丢在地上,发出了沉甸甸的声响。铁皮屋顶下,回响着鱼贩们夸耀自家渔获的叫卖声,各式各样的海产在日光灯下闪着。

  有身上带着条纹的鲔鱼,杏仁色鱼鳞的鲈鱼,也有从亚马孙河里捞来的红腹食人鱼。这里是利马规模最大的渔市场,大卡车把来自太平洋与内陆河里捞到的新鲜渔获载来后,便停靠在市场墙边。这个闹哄哄的市场绝对称不上华丽,但供应的海产却了世界各地的美食,从伦敦到巴黎,从纽约到,秘鲁的街头美食成了最新的潮食之一。

  马里涅拉舞是秘鲁国舞,以非常炫的舞步以及女舞者身上的长裙而闻名于世。每年1月,北部海滨的城市特鲁希略都会举办马里涅拉舞节,至少都有1200对来自全秘鲁与世界各地的舞者在此聚首,在长达一周的盛典中竞技。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