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房子着火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道问题,是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此一问题的厘定,关系到世界历史叙事方式在中国的成败”,而“此举是想帮助海外学术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变迁的历史根蒂与中国崛起的历史奥秘”。围绕着这一主题,编辑部遴选了若干提炼和推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新概念和新模型、能够反映当今中国有代表性学者最新探索的文章,如已故张教授论述中国古代社会为“国家体制式社会形态”,以及李若晖教授将秦至清末这一长时段概括为“郡县制时代”的文章等。更藉由中文版和英文版的互动,在国内学界和国际汉学界之间搭建一座双向互动的桥梁,使英文版成为学界了解中国学界和动态的重要窗口,同时也使中文版成为学界了解学界的重要窗口。
新时期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史哲》若要赢得更为长远的发展,成为世界汉学学术圈更为重要的一员,单是谨守于中文版恐怕已远远不够。但面对着显而易见的巨大困难,英文版的出版事宜在十余年间被数次提出又均未能落地。就在2010年《文史哲》作为唯一一家高校文科学报获得“中国出版·期刊”殊荣,至2011年纪念《文史哲》创刊六十周年期间,编辑出版《文史哲》英文版的计划在山东大学时任主要领导的部署下,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在现今的中国学界创办一份人文学科的英文刊物,实在是一桩筚蓝缕的工程。虽然过去若干年来,国内已涌现出多家英文学术期刊,但对于《文史哲》所长期耕耘的中国古典学术而言,究竟选择怎样的方式、形态和去主动“呈现”给学界才是真正有益和有价值的,迄今尚未有任何成熟的典范可供参鉴。对此,《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自始便提出:《文史哲》英文版绝不能简单地照搬中文版的既定模式,不是以学科为单元,而要以专题为形式、以问题为中心,将学界一流的作品推介出去。随后,经过反复商讨,创刊号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社会形态”。为何要在创刊之初便“着力于对漫长的秦至清末两千年间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行讨论”?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道问题,是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此一问题的厘定,关系到世界历史叙事方式在中国的成败”,而“此举是想帮助海外学术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变迁的历史根蒂与中国崛起的历史奥秘”。围绕着这一主题,编辑部遴选了若干提炼和推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新概念和新模型、能够反映当今中国有代表性学者最新探索的文章,如已故张教授论述中国古代社会为“国家体制式社会形态”,以及李若晖教授将秦至清末这一长时段概括为“郡县制时代”的文章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如今的状况却是,米已备下,但在如何炊成满足读者胃口的食粮的问题上,却遇到了此前未曾料想到的困难。最初的方案是由作者本人推荐人选来翻译各自的文章,但这一轮的译本在后来的审订中全军覆没。此后又请山东大学翻译系的老师们重新进行翻译,结果仍然有半数左右的译本无法采用,不得不再度调整选择的方案。
期间,为了更加切合英文世界的学术及语言实际,编辑部又引进了两位“男神”级的,一位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担任《文史哲》英文版常务副主编的王心扬先生,另一位则是执教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担任英文版副主编的孟巍隆博士(Benjamin Hammer)。王心扬教授是恢复高考后南开大学的第一届本科生,又于1979年通过考试提前攻读硕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美国、新加坡和等地。主攻美国史,也发表过若干关于魏晋史的论著,为学处世温柔敦厚,一派风范。而孟巍隆,这位来自、外形酷似“美国队长”扮演者克里斯·埃文斯的美国帅哥,是大学获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欧美人,不仅极富语言天赋,而且每每谈及他所钟情的版本学、训诂学,双目便熠熠生辉。这一颇为“罕见”的学术偏好,恰恰使他成为《文史哲》英文版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